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国内公共艺术领域专家组成展览专家委员会,负责本次展览的策划、创作指导和作品评选。
5.展会时间:2024年5-6月
六、展览结构与形式
“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展”由“公共艺术案例”和“公共艺术实践”两部分组成。
1.“公共艺术案件”
我们征集并邀请了全国近十年来实施的150个典型、领先、示范性的公共艺术案例,本板块由国家形象、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品质生活)、艺术与科技融合五个单元组成。
2.“公共艺术实践”
在无锡大剧院、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及尚贤河湿地公园、新吴区太湖湾科技创新城及产业园、无锡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惠山森林公园荣祥入口广场等5个区域设置实践展区,创作展示城市艺术设施、光影画灯光秀、景观艺术、城市雕塑、数字艺术装置等公共艺术作品30-35件(组),具体位置见《公共艺术实践作品展示点示意图》(附件3)。
7.展览地点: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及“公共艺术实践”项目相关场地。
8. 收集方法
1.“公共艺术案件”
1.向全国范围内征集近十年的公共艺术作品,由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报名作品进行评估,评选出展览案例。
2、由展览策划团队或相关艺术机构推荐拟展案例,经专家委员会评审。
2.“公共艺术实践”
1.根据公共艺术实践展示场所的需求,向全国范围内征集公共艺术创作提案。
2、展览组委会将邀请公共艺术创作团队(艺术家)、专业机构进行创作并提供公共艺术创作方案。
3、公共艺术展方案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确定,主办方与作者签订展览及制作协议。
九、投稿要求
(一)投稿作品作者须填写《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展作品登记表》(附件1)、《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展作品信息表》(附件2)(含身份证复印件),并按要求寄送相应材料,包括3至5分钟的视频、4至6张图片或喷绘说明板等。材料递交截止时间: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10月30日,以收件地邮戳为准。材料递交地址:无锡市文联415室(无锡市滨湖区中南西路280号),邮政编码:214000,收件人:阚波,办公电话:-82825289,信封备注: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展。本次评选不接受实物作品。 未入围评选的作者将不另行通知,投稿材料不予退还,作品评选结果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站公布。
(二)公共艺术个案入选作品请按要求邮寄,并须提供可用于出版集子的图片(每张图片分辨率须在300dpi以上),尽量提供可用于展览的作品、作品文件、设计模型等。作品原件须妥善包装、投保,并在规定时间内寄送至指定地点。作品如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作者负责处理相关事宜。请将《作品信息单》粘贴于作品原件上或放入包装箱内。如有特殊展览要求,须特别说明。展览结束后,展览主办方负责将参展作品退还给作者。
(三)所有投稿作品须为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侵权作品,否则产生的一切法律纠纷及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并在中国美协网站予以公告,取消其评选、展览资格。
10. 作者待遇
1、本次展览入选作品作者将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加分,相关信息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站公布。署名机构的作品不计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
(二)本次展览将出版图片集,每个入选作者、团队或组织均可免费获赠一本。
(三)展会主办方将向入选的作者、团队或组织颁发证书。
11、主办方对参展作品拥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宣传等权利。
12、凡投稿作者,视为确认并遵守本次展览征稿的各项规定。展览信息可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站()上查阅。
附录:
1.《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展参展报名表》
2.《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展作品信息表》
3.《公共艺术实践作品展示位置示意图》
附件下载链接: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23 年 6 月
环境监测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势
北极星环境监测网:摘要:近年来,我国科技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同时探索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技术和措施,以调节社会经济、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监测与环境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热点。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需要依靠环境检测技术的支持,环境监测技术先进、科学,才能使环境监测数据准确,从而明确环境保护的方向和目标。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技术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的分析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实时观测,对症下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环境监测技术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因此,不断改进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监测概述及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分析处理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了解环境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合理范围。环境监测技术实际上是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环境中所含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包括对化学污染物和物理污染物的监测,并结合各种因素,得出最终的环境评价结果。环境监测技术是掌握环境质量的关键,是支持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环保部门找到相应的污染源,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目的。
2.环境监测的意义、作用和任务
2.1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来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它能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流程一般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调查与数据收集、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场地布局、样品采集、样品运输与贮存、样品预处理、样品检测、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2 环境监测的作用
具体而言,环境监测的作用是通过环境监测,按照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物的分布情况,跟踪污染源,为监督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数据,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制定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规划等提供服务。在社会方面,环境监测可用于污染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监测,判断污染物扩散的方向、速度、范围,为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在污染事故纠纷中,可以监测环境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为执法部门仲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可以对人员进行考核、方法验证,监测污染防治项目的验收情况;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提供服务监测;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
2.3 环境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检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以及其他环境监测,为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
3 环境监测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1 环境监测发展阶段性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的不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上世纪中叶,环境监测开始受到重视,对典型环境污染事件进行了分析监测,但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不够先进、科学性不够;20世纪70年代,环境监测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加大环境保护研究力度,监测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工业排放进行控制,如果哪个企业违反了环境法律法规,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理,这一阶段环境监测工作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保护向污染治理迈进,无论是环境监测质量,还是环境监测水平都得到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建立了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环境监测质量和效率提高,精度更高,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更加重视。 我国扩大环境监测范围,加大监测力度,普及环境监测。我国“十二五”期间对环境监测和环境检测技术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环境监测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已成为评价当前环境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3.2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还建成了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监测技术开始从古典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各种高精度分析仪器相继问世;从手工操作到连续自动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监测工作对高效率的迫切要求,高效快速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水利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研究还不够,亟需先进的监测技术来支撑和指导水质监测工作的发展; 从污染物成分分析到化学形态分析,形态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包括物理形态分析和化学形态分析,例如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具有不同的毒理性质,不同的化学形态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形态分析属于超痕量分析,需要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的分析方法,要求分析方法有较高的选择性,在取样分析过程中不改变元素的原有形态。目前形态分析方法有光谱法、色谱法、多种技术结合法、电分析法等。其中,元素形态分析最常用的是电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极谱法、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电极电位分析法、流动注射法等用于联分析监测。溶出伏安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工作电极多样化等优点,适用于痕量金属的形态分析,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方法,与仪器联用、电子计算机化已初具规模。 在组合技术中,往往将高选择性分离技术与高灵敏度监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如气相色谱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组合、高效液相色谱与元素选择检测器组合等。在色谱-质谱法中,将色谱法得到的洗脱液转移至质谱仪中,可在数小时内分离、鉴定复杂的有机混合物,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4。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绝大部分工作都要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同时随着我国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增强,更要带动环境监测的发展,实现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只有真正投入到实际中去,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优化环境监测,完善环境监测措施,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共同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