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艺术,很多人认为那是一个高高在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世界。
加上“公共”二字,是不是更加接地气了呢?
所谓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公共空间呈现、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壁画、装置、环境艺术等。
它不同于其他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展出的独立艺术作品,它是基于环境对城市景观的一种视觉与文化补充,公共性、在地性、艺术性是它的三个基本要素。
今年初,一场名为“共生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的公共艺术创新活动在南海千灯湖活水公园举行,这是全国首个设在城市核心区的公共艺术展。
“共生景观”旨在将艺术、文化与公园结合起来,将艺术用贴近人们生活的方式呈现。
虽然展览已落下帷幕,但园区内依然保留了包括现场永久收藏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10件、首展保留作品11件等共计22件优秀作品,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观展、打卡。
本届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对这批藏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发掘一些符合当地文脉、风俗习惯、当代生活和特定环境的公共艺术作品,并将其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与这些作品相伴、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新发现自己文化的新特质。
当艺术走下神坛,走向人与自然共存的公共空间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C小姐参观展览
如今,公共艺术已经逐渐走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普通人也能理解它的含义,让人感觉更加熟悉。
每一天,南海千灯湖活水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在等待着每一份不期而遇。
它们坐落于公园的城市空间中,与佛山的人文历史、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将一份诗意的情怀轻轻地寄托在人们心中。
作品再现了佛山功夫“如来掌”经典招式,当夜幕降临,将手掌放入“练功器”造型的装置中,一系列“掌”形灯效便会立即依次亮起,寓意着此刻驱散一切负面因素。
不少人玩得停不下来,纷纷表示“童年的功夫梦想实现了”。
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之一,牌坊在广东十分常见,佛山也不例外。作品采用更具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再生铝作为创新材料。
装置通过材质的变化,传递出一种包容进取的精神,一种拥抱新时代变革的开放态度,展现出城市的历史与价值。
灵感来源于南海最后一个纯粹渔村北曲渔村的老渔船,船与翼展开梦幻般的联动,寓意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只要发挥想象力,滑梯、秋千还可以和剪纸艺术结合起来,做成蝴蝶、晚霞等造型。
这里深受大人和小孩的喜爱,一位妈妈开心地笑着说:“好久没有在公园里享受到这么放松的时光了。”它象征着当下人们对于真实、正常的公共生活的精神向往。
基于对“水”的敬畏与崇拜,视觉上利用铝与陶瓷的特性,呈现水的本来面貌。
一对来自湖南的游客夫妇,隔着湖面远远地看到了这些雕塑,被深深吸引,他们感叹:“我去过全国那么多地方,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公园里有这么多的雕塑。”
装置上的绘画对儿童来说既是教育活动,也是娱乐活动
石头看似冰冷、沉默,却有着最原始的野性和迸发的生命力,每个人都可以与石头“对话”,感受这大自然无穷力量赋予人类的精神力量。
你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平衡鸟模型吗?
这引发人们思考: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如何实现平衡?
GDP容量不一定是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标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同样不可忽视。
这里打造了一个带有南海传统民居元素的休憩空间,冷峻的金属材质与温柔的树木相结合,材质之间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
寓意永恒也会变化,世间万物都会生生不息、共存共荣。
这是一件融合中国独特历史节点和特定历史记忆的色彩装置,用各地泥土和佛山本地陶土制作的“分享杯”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相对于抽象的人,我们更喜欢与具体的自然物体共存。
方形钢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一不留神就会看不见。
在这里拍照很有意思,反光效果很强,周围的景色全都在“镜中”,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这空间无异于心灵的港湾。
“把照片发到朋友圈太酷了,很多人评论询问展览地点,说也想去。”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说。
公共艺术推动城市的发展,除了高楼大厦、湖泊公园、便捷的生活,独特的文化艺术也是城市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让人民群众更多了解艺术文化,让城市与艺术交融共生,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打造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区域公共文化艺术品牌——南海公共艺术展。
多年来,桂城街道以实际行动传承和提升桂城文化精神,建设各类主题文化展馆和最美读书站,拍摄桂城文化影像系列纪录片,举办叠滘水乡文化节、千灯湖音乐节、国际美食节、公共艺术展等。
展会所在地佛山桂城入选“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公园城市典范”。
很多人误以为桂城是一座城,但其实它是佛山的一个镇,小小的桂城里,却有大大小小的公园多达180个。
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个公园,公园随处可见,不愧为“建在公园里的城市”。
极具开创性,比如催生了佛山唯一的高铁公园、佛山首个3D网红足球公园等。
生活在桂城有多幸福?60多公里的慢行系统、120多公里的绿道,每一扇窗户都能看到风景,出门就是一片绿,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鲜花盛开。
“躲在城市里旅行、在公园里工作”成为一种可能的新生活方式。
除了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坐落于此,近两年,这条街还因为硬核龙舟漂流闻名全球。
千灯湖公园荣获景观界的“奥斯卡”奖,其1300多盏景观灯更是美不胜收。
前不久,千灯湖市民广场再添国潮IP,高达12.8米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觉醒》正式成为佛山新地标,夜间灯光秀绚丽多彩,为桂城增添城市创意。
千灯湖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人类与自然共存、共同成长,这也是桂城受到广泛青睐的原因。
公共艺术也是桂城的快乐源泉之一,当艺术走进公园,点缀了环境、空间,满足了公众对美的审美享受。
或许,公共艺术将成为佛山继工业、武术之后的又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如果赶上周末,不妨来南海千灯湖活水公园,除了观赏艺术展览,还可以拍照、露营、野餐、亲子同乐,体验“一站式休闲”。
Art VC老板C女士和家人在公园玩耍
如果周末不去美术馆的话,也可以在公园里享受一段艺术时光。
⬛
莉莉|作者
DELYN|编辑
WUWU|设计师
图片来自@Art Dimension C@南海桂城
⬛
往期
业务联系
龙年氛围渐浓,成都公共艺术为中国传统新年注入新活力
农历新年尚未正式到来,但龙年的气氛已逐渐浓厚。传统上,在新年到来之前,中国人会急切地做好准备,装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迎接新年。
如果你放眼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成都,就会发现,无论是大型广场,还是街头,都悄然加入了很多与“年”相关的城市公共艺术,如:龙年摄影展、龙的雕塑与装置、景观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为传统的中国新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入公共艺术概念,并展开了长达20年的本土化实践与研究尝试。艺术开始强化平民价值,从传统的艺术形式走向更加多元形式的探索。公共艺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感官与情感的作品与市民互动。融合跨学科与技术应用的装置艺术实现了公众生活的多元化与与观众的双向互动。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成都人的生活中,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装置艺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穿行其间或驻足观看、思考、拍照、互动,形成了城市中一道新的风景线,成为成都城市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年这个重要的时节,以中国传统新年为灵感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以更具当代性的艺术表达语言结合本土工艺,如竹编、羊皮纸、漆器、瓷器、刺绣等,这些元素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让公共艺术作品在新的语境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与审美价值。
成都太古里曼广场公共艺术装置《鲤跃龙门》以传统文化打造公共场景,鲤鱼跃出水、蛟龙出水,描绘出一幅幅壮丽景象,感动着“龙的传人”。
01/
鲤跃龙门——
龙,崇拜的图腾和国徽
此次新年主题公共艺术装置《鲤跃龙门》由成都太古里以十二生肖中最具代表性的“龙”为关键元素,结合祥云、花卉、锦鲤等为核心元素,打造出融合中国传统新年文化与龙文化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为在场的新老成都人带来一场神话与传说、现实与虚拟交织的感官体验。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身长、鳞、角、足,能行、能飞、能游、能云能雨,是鳞虫之首。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灵性、神奇的代名词,象征着神秘、高贵、威严。人们在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时期就开始崇拜龙。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人们对龙的崇拜并没有减弱,相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龙”被赋予了新的发展、新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新年伊始,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中国文化情怀的大型艺术装置,凝视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重新感受。
还未靠近漫广场,隔着大慈寺前的影壁,就很难不被广场中央那座令人震撼的艺术装置《鲤跃龙腾》所吸引。中国红与槐绿两大主色调大面积覆盖其表面,首先带来厚重的色彩冲击。
国槐的葱郁绿色,历来代表着大自然的优雅,是生命和环境的象征;耀眼的中国红,是太阳的象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体现着民族的高尚品格。
这两个最具地方色彩的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搭配,让《鲤鱼跃龙门》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延续了成都千年的文化脉络,并非没有历史文化的根源。
成都太古里古建筑群,摄影:王晓
拥有2300年历史的成都,其实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成都历朝历代,曾七次成为帝王的都城,是名副其实的“七朝古都”。儒家文化中的成君、成圣、成圣,都与成龙相一致。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各族臣民崇拜的对象。
反观民间,龙从未与民间断绝联系,在成都乃至四川,有不少以龙命名的地方、寺庙,如黄龙溪、龙泉驿、九龙沟、龙池、卧龙、龙佛、龙寺等,因龙而得名,因龙而神奇,许多名字沿用至今。
黄龙溪古镇廊桥,摄影:陶克
此外,成都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如龙灯、龙舟、舞龙等,如成都洛带就有“刘家龙”舞龙活动。除了民俗活动外,甚至还诞生了不少与“龙”有关的小吃,如龙须酥、龙馄饨、龙凤面等。历史、民俗、美食的演变,推动了蜀汉地区龙文化的发展。
洛带古镇舞龙
龙从远古的图腾演变为帝王的象征,从权力的象征演变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代表着“宽容、幸福、顺应自然、进步”。因此,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国徽。
当腾飞的巨龙与祥云、锦鲤、鲜花结合在一起,充满了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预示着它已经整装待发,扬帆起航,迎接无限未来。
02/
根据城市 -
用传统元素为城市创造新梦想
2024年,龙年,新年之际,成都太古里曼广场的“鲤跃龙门”正掀起一股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共鸣的浪潮。
的确,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经常被用作多种视觉元素,城市的潮流地标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提取传统文化元素,并在城市原有的文化根基上进行创新?
细细探究,成都太古里的新年主题艺术装置《鲤跃龙门》或许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我们走近仔细看看,龙身躯被中国红覆盖,腾跃俯冲,俯冲的巨龙,蜿蜒盘旋,有种蛰伏之感,又仿佛下一秒就要冲上云霄。
此次艺术装置选址漫广场,呼应了大慈寺“精巧绝伦、举世无双”的古建筑风格。寺庙的屋顶、屋檐上,至今仍保留着各种龙的装饰,正是因为场地的传承,才唤醒了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元素。一墙之隔的“鲤跃龙腾”与大慈寺,超越了物理空间,共存共荣。
冲击感官的色彩与造型,与大慈寺自然的庄严与静谧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呼应。《鲤跃龙腾》犹如置身于天地之间,不受多余因素的干扰。作为观者,我们的视点自然而然地从装置落到寺院,落到浩瀚的天空,为观景留下了大量的留白。
能打动人心的,一定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如果说场是“形”,那么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魂”,调动、触动观者的心弦。
红色的锦鲤围绕巨龙翩翩起舞,花朵则随龙舞动,随风摇曳叶片。虽然是静态的艺术装置,但锦鲤、花朵、叶片都经过巧思的刻画,栩栩如生,留白处更是点睛之笔,让整个装置呈现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动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从整体到细节全部由手工完成,没有借助任何机器,每一朵花、每一片绿叶都是独一无二的。
空白并不局限于核心元素,作为主体的龙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龙头并没有被刻画和制作得十分细致。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在西方“写实”观念传入之前,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强调“写意”,不追求形象的真实、典型,而是注重相似、神韵。《鲤跃龙腾》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画中不见龙,却见龙翻腾的身躯、飞舞的利爪,龙的形象清晰可见。
展露,是观者的心境。这只飞龙的头部,并没有固定的姿态,是继续下沉,还是昂首向上?在营造生动的造型与氛围的同时,龙因观者的想象而更加饱满完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刻板造型。
此外,装置底部的路径被精心设计成一朵朵相连的祥云图案,祥云间的空隙中弥漫着静谧的浅水面,分不清云里是水还是水中是云,你可以视其为天空,也可以解读为深渊。
白天,真实天光的倒影洒在上面,大慈寺的照壁、屋顶、屋檐映入其中,闪闪发光。夜幕降临,飞龙、锦鲤、鲜花等均被灯光点亮,夺目光彩、璀璨光影交相呼应,给前来观看的新老成都人带来如梦似幻的视觉冲击。
开放式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解读的空间和停留的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件装置作品中找到自己心中“龙”的影子。
《鲤跃龙门》正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保持其固有特色的同时,重塑、美化自己,与其所在的场地一起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为这座城市营造出一场奇异而壮丽的梦幻景象。
03/
心灵回望——
唤醒“龙的传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用艺术介入大众、表达本土化的价值观,是成都太古里一直在做的事情。
成都被誉为科幻文学高地,2020年,成都太古里将“时空之眼”落地这里,并与《科幻世界》杂志联合推出奇幻主题活动。
· “停留·思考”中的“时空之眼”公共艺术装置
2021年,大型主题活动“停留游玩”开启,大型公共艺术装置《请就座》以触动中国人心灵的原木材料,在漫广场堆叠起波浪,吸引无数人停留、穿行、就座。
· “请就座”主题活动大型公共艺术装置
·“大成之美”主题活动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和谐之境》
《圆融境界》蕴含着城市记忆与在地文化的视觉符号,2022年将带领成都人走进巴蜀特色的永恒境界,感受万物之美、历史之美。
2023年,竹节与书法相互呼应,“笔墨之间”连接传统与可持续发展,通过限时建筑与城市生活艺术展,输出当代公共空间应有的态度与价值观。
“笔墨之间”成都城市生活艺术体验展
成都太古里呈现的每一个公共艺术装置都洋溢着成都的本土元素与精神。本土元素的提炼,不是表面元素与符号的简单拼接与疏密建构,而是基于对成都传统文化与市井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深层凝练与提炼,以更具当代性的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与输出。
此外,其灵活开放性可容纳新老成都居民及游客,每个人都可以穿行、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如此开放的姿态加深了观者与城市空间的情感联系,展现成都独特的城市人文气息,满足艺术的审美属性,同时满足公共服务属性,在当代语境下打造一个你我回首往事、展望未来的精神场所。
比如《鲤跃龙门》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场地、材料、形式的本土化结合,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深处难以触及的情感,这种情感与“民族血脉”——龙文化有关,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文化,是中国人精神认同的核心。
新年将至,作为“龙的传人”——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有着浓浓的新年情结。从本质上说,这种情结是对团聚的渴望,因为龙把我们聚在一起,因为龙传递着情怀,无论我们年龄多大,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它都涌动、翻滚、汇聚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只希望:在重要的日子里,和重要的人,一起迎接人生丰盛的祝福。
走吧,这个春节,和重要的人相约,一起“鲤跃龙门”。
展览信息
鲤跃龙腾
2024 年 1 月 25 日 - 2024 年 2 月 24 日
成都太古里曼广场
●● ●
责任编辑:小都
未注明来源:李和国,成都太古里
联系方式
查找小度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 | YOU Present小程序 | YOU Present小红书
添加微信号进行合作
游城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