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打破学科界限,回归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面临的悖论与挑战

佚名 2024-05-29

确实,当代一些重大问题并不属于某一门学科,比如体制问题、组织问题等,都可以由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来研究。很难说这些都是某一门学科独有的问题,也没有哪门学科能够提供回答这些问题的全部概念和逻辑。既然问题是共同的,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公共行政学能对这些共同问题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呈现什么样的独特学科视角来探索和解决这些共同问题?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对于同一主题或对象,当不同的学科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正是“一些长期的研究问题”或“基本的连贯性问题和长期的关注”赋予了一门学科独特的轮廓和边界。

面对共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学术积累。学科知识体系是问题的切入点,因此应以符合学科特性的方式开展研究,也应注意避免一味追求问题导向而不考虑学科特性的倾向。学术思想的意义和重量,不应取决于它是否能成为某一学科知识的一部分,而应取决于它是否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或为回答有意义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因此,公共行政学不仅应着眼于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更应关注社会变迁,建设性地回答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

根据学科回答共享的重要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理论_理科公共管理_公共管理学

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逻辑必须适应其历史逻辑。公共行政学的兴起是时代需要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的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不能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公共行政学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公共行政学声誉达到顶峰,业界和政府纷纷从公共行政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公共行政学的兴起,源于解决时代重大问题的现实需要;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也是当代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代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大师们“运用其跨学科的创造力,从多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定义和处理突出的公共问题”,使公共行政学响应了时代的召唤,从而迎来了理论的突破。

同样,中国公共行政的诞生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公共行政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但中国公共行政呈现出反映和适应这一伟大实践的发展态势,尚未充分发挥其引领和预见改革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那么,公共行政自身发展的原因何在?适应性话语体系存在一定的弊端,既没有充分关注公共行政自身发展建构目标,也没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学科的知识获取水平。公共行政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然围绕一些基础性话题进行。因此,面向未来,公共行政需要对公共行政提出建设性的想象与规划,这是当代中国治理的核心制度基础。

公共管理学_公共管理学科理论_理科公共管理

当前,公共行政学更加注重行政改革的技术层面,而对时代重大问题关注不够。从行政改革的实践过程看,改革呈现出“政治问题行政化、行政问题技术化、技术问题量化化”的特点。与此相适应,公共行政学也呈现出重视技术问题而对制度问题关注不够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对一些重大的管理制度问题没有深入研究,而更加关注那些具有较强技术性和功能性的具体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具体问题不重要,我们的意思就是强调中国公共行政学需要切实关注管理制度等重大问题。

中国公共行政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作出建设性的探索,帮助我们认识、分析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作为中国公共行政学者,我们有幸生活在当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必须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推动学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这种“从中国出发”的研究取向,是中国公共行政回归问题导向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如何立足中国国情,直面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将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必须关注的课题。

进一步的问题是:面对共同的重大问题,公共管理学者如何立足于自身学科视角做出独特贡献?我们可以以公共管理大师西蒙为例来探讨这一点。西蒙对许多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但他的研究始终聚焦于“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根本问题”,即人类的决策行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意识到理性行动在生活中是困难但必要的,以及关注决策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有限理性和科层组织的基本概念。西蒙的经历和成就启示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重构中国公共管理,首先要确立扎根于自身学科基础的重大问题。我们期待公共管理学者立足自身学科领域,为发现和解答时代重大问题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地方政府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院校合并成热点,多所新大学将诞生

为进一步优化地方高等教育布局,各地区出台了相应政策。

例如,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高等学校申报设立工作的通知》:鼓励同一地区内同教育类型或专业重叠的高职院校合并;《山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统筹配置全省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合并、新建、调整、撤销、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优化高校区域布局。

近年来,高校合并、更名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多所学校合并,一所新大学即将诞生!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通过合并、资源整合等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校。

3月14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云南经贸学校、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整体整合动员会。

学校党委**赵伟指出,云南贸易经济学校、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整体合并组建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历史的必然、大势所趋,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面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将充分发挥三校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塑造职教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谱写争创本科职业技术大学的新篇章。

例如,去年12月,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拟设立高等学校的通知》,通知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本科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有关规定,按照《山西省高等学校“十四五”设置规划》部署,经省高等教育设置专家组检查评估,现公布设立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

山西文化和旅游职业学院是在整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青年职业学院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

“地方要统筹区域性职业教育资源,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取合并、集团化运营、停办学校等形式,优化职业学校布局。”这在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规范化项目实施方案》中被明确提出。

许多高校迈出了合并升级的重大步伐。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校园_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系_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一批优质高校拟升格为本科、更名为大学!

“立足优质高职院校,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如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10%。

据媒体统计,截至去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本科职业院校33所,此外还有一大批本科职业大学被纳入各省市正式规划。

当前,一批高职院校正通过资源整合、变更组建新本科院校,争取更名、升格为大学。

这些合并案例体现了我国高职教育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办学管理水平方面的努力。

高职院校通过合并升级,可以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

“目前不符合设立国家高等学校的相关要求”

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到,“稳步推进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试点本科职业教育专业”。

多所学院合并升级为大学的模式需要更多的考虑,比如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的深度整合,在合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实际情况,确保合并后的新大学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校园_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系_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合并后的新大学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学科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有的高校还不考虑合并升级,或者不具备合并升级的条件,也是非常正常的。

2022年,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发文《福建医学院校发展》,建议将福州两所省属医学院校福建A职业技术学院、福建B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成一所医学高职本科院校。福建省教育厅回应:

经核实,即使将福建A职业技术学院、福建B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办学条件合并测算,与本科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仍有较大差距,不符合纳入我省“十四五”院校设置规划的基本要求。下阶段,省教育厅将继续支持和指导福建A职业技术学院、福建B职业技术学院等医学院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对标本科院校设置标准,补齐短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也有网友在人民日报领导留言板上提议“建议将宁夏A职业技术学院和宁夏B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设立公办本科高职学校”。对此,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回复称,建议将两校合并设立公办本科高职学校,目前不符合国家高等学校设置的有关要求。

高职院校合并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曾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指出,职业本科院校自设立以来,“各地学校特别是一些好的学校,都着力向本科院校升格”。

林宇强调,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无论是升格为本科院校过程中,还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都要牢牢把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线,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整。”

主要参考:

[1] 教育部网站、相关省级教育部门网站、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