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的全文及译文

小条 2024-07-05

9aad5bd34f3e40d1946c3bb6b93d643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0795683&x-signature=v5a%2FqP%2BsGsopO84%2BI4oBIhhln7Q%3D 《中庸》 全文和注释

第一章:中和是世界的基础

【原来的】

命曰性(一),性曰道(二),修道曰教。

道一刻也不能分离,但它不是道。所以君子应当警惕所见不到的东西,畏惧所未闻到的东西。不看隐藏的事物,不显明微妙的事物(3)。故君子应慎独。

喜怒哀乐不表达的时候,叫做“中”(4),一切都表达“中”(5)的时候,叫做“和”。中者为天下之本,和者为天下之道。 中和则天地有序,万物得以滋养。

[笔记]

(1)天命:才华。朱熹说:“天以阴阳五行化万物,气而生,既命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命(才)实际上方法。人们的天赋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2)听从:顺从自己的本性,顺从,跟随,听从, (3)莫:这里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了……”。参考(xian):清晰可见。胡:于,这里有一个比较的感觉。 (4)仲:一致。 (5)节日:节日规定。 (6) 实现。

【翻译】

人的本性称为“行”,顺应自然而行称为“道”,按照“道”的原则修行称为“经”。

道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即使能离开,也不是道。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没有人看见他,他也很谨慎;即使没有人听到他,他也很谨慎。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都是谨慎的。喜、怒、哀、乐不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并且性情相同的时候,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品质,“和”是人人遵循的原则,达到“中”的境界,天地各就其位,万物生长。并繁殖。

【解释】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在丝毫不脱离“道”的情况下介绍了这个话题,强调了“谨防孤独”的问题,这在《大学》中也有讨论。根据你的才能本质,按照道的原则,诚信行事。

让我们提高自己吧。

在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之后,本章直接提出“中和”(即平均)的范畴,并进入文章的整体主题。

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对于“中庸”历来有多种理解。本章从情感的角度对“出”和“瓦”进行了基本的、正面的解释。根据本章的意思,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情绪尚未表达出来时,其内心是平静淡然的,所以称为“中庸”,但也能表达喜怒哀乐。悲伤、喜悦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必须表达出来。适度地、合乎常理地表达这一点,就叫“和谐”。 “中和”是两者合作、协调的时候。当大家达到“中和”的状态时,大家都平静了,社会秩序就建立了,世界就太平了。

本章作为整篇文章的概述,后面的10章(2到11)都是围绕本章的内容展开的。

《中庸》原本是《礼记》之一,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年- 公元前402年)所写。据记载,《史记?孔于世家》,孔子的儿子名叫孔历,原名伯佑,伯佑的儿子名叫孔基,原名子思。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家,子石就是其中之一。荀子视子思与孟子为同门弟子。从师父与传承的关系来看,子思向孔子得意弟子曾子学的《中庸》和孟子向子思学的《孟子》基本是一致的。 “西米孟子经院”一词由此而来。后人尊崇子石,称他为“朱生”。但现存的数字《中庸》是秦朝儒生修改的,是秦统一国家后不久的粗略书写。因此,名篇的格式改为概括文章中心内容的标题,而不是正义开头的两个字。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专门解释《大学》的著作,并在两篇文章中记载了《中庸》。后世不断有关于这一点的著述。但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汉书?艺文志》。他将《中庸说》、《中庸章句》、《中庸》合二为一,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学者追捧的阶梯。名声。

朱熹认为《大学》“烦恼深,有远见者详。”而且很全面。 》(《论语》),并在《孟子》开头引用了程颐,强调《中庸》是一部“孔子教心”的著作。如果把它卷起来,秘密就被隐藏了。”品味无穷,都是实用知识。如果你善于读书,如果你花时间思考,你将终生受益。

虽然程颐的说法可能有些过分,但《中庸章句?序》不仅主张“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从各个方面讨论了一系列问题,确实内容丰富。内容。儒家方面。因此,《中庸章句》被誉为“实用之学”,被认为是终生经典,绝非偶然。

第二章君子卑鄙,小人反对卑鄙。

【原来的】

《中二》(一):“王为小人(二),小人为小人;君子为小人,君子在中;小人为小人(三),小人无怜悯” (4)。

[笔记]

(1)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2) 温和:换句话说,中立。 Yon 的意思是“正常”。 (3)小人是小人:应是“小人是小人的反面”。 (4)畏:矜持、畏惧。

【翻译】

仲尼曰:“君子中道,坏人犯中道。君子之所以中道,是因为他总是做正确的事,从不怠慢。坏人犯中道。” ,出于以下原因。”他为人不择手段,行为极端。 ”

【解释】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个更有德?”孔子回答说:“子张太多了,子夏还不够。”太多和不够是一样的。 ” (《中庸》)

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君子时”。换句话说,过剩和不足虽然乍一看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符合适度的要求。需要节制,就像宋玉作品中出现的绝世美人之子董佳一样,“加一分就太长,减一分就太短”。成为。如果涂粉,就会变得太白;如果涂红色,就会变得太红。 ” (《中庸》)

因此,平均值是恰到好处的。

第3章最高道德标准

【原来的】

子日“适度就够了!让人长久享受(1)!”

[笔记]

新鲜:不多,不多。

【翻译】

孔子说:“节制也许是最大的美德!大家长期以来都缺乏节制!”

【解释】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美德、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真正能够践行的人很少。这和我们要求“无私”是一样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提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就变得更容易实现。虽然“进入共产主义”的要求很难达到,但提出“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实现“小康”却很容易。

难道节制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被提倡吗?

第四章谁能吃而知其味?

【原来的】

孔子曰:“吾知道(一)未尽,知之者胜之(二),愚者不胜之。道虽未知,我知之:智者胜之,不贤者将达不到(3)“人若不吃,就无法品尝”。

[笔记]

(1)道:中庸之道。 (二)知者:智者,与愚人相对,指具有大智慧的人。意志,与“智慧”同。 (3)无用:与智者相对,指无用的人。

【翻译】

孔子说:“我知道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实行?智者自以为是,懂得太多;愚人缺乏智慧,懂得太多。”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庸之道不能付诸实践?

【解释】

这仍然是一个或多或少的问题。仅仅因为太多或不够并不意味着它总是做得正确。而无论是高人还是低人,智者还是愚者,善人还是无价值者,都是由于对“道”的不认识造成的,就像人类天天吃吃喝喝一样,但马苏的人确实很少。一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但由于意识水平低下,他几乎总是做得太多或做得不够,从而很难保持适当的平衡。因此,提高认识是践行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隐恶扬善,并用。

【原来的】

子日:“舜也有大学问啊!舜喜问远言(1)。他藏恶而行善。”

[笔记]

(1) 邻近词、短词。关闭,关闭。 (2)他以为自己是舜,所以舜就是舜!情态助词表达思想。什,这个。 “舜”的本义是仁、义、富,孔子对此感叹不已。

【翻译】

孔子说: “舜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喜欢问人问题,善于分析别人简单话语的含义。他隐藏别人的缺点,并弘扬别人的优点。他两者都知道。”这就是舜分清有谱的和无谱的,取其合适的,用在老百姓身上。 ”

【解释】

它有两个用途:隐恶和弘扬善。

这不仅是公平、完美的金科玉律,也是良好的领导艺术。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凡的智慧。

挑战在于,实现这两点不仅需要适度的意识,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非凡的洞察力。

第二个难点是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趋恶扬善。对于普通人来说,隐藏你的善,不宣扬你的恶,是值得感恩的。你怎么能指望他隐藏你的恶而宣扬你的善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光靠大智慧或许还不足以遮恶扬善。我们还必须有极大的怜悯和正义。

毕竟,贤明仁慈的舜帝只有一位。不然的话,孔明又怎么会一遍又一遍地叹息呢?

第6章:聪明却被聪明所欺骗

【原来的】

子先生说:“大家都说:‘我知道(1)。’开车收下所有陷阱,锁在楼梯上(2)。但是莫芝芝打开了。(3)。大家都说:‘我知道’。” .” (3) “中等,但你不能留住月亮。” (4) ”

[笔记]

(1)于:我。 (2)觞(gu):捕捉动物的网。 huo:带有陷阱的木笼,用于捕捉动物。 (3) PI:同“避免”。 (4) 发行月份:一个月。

【翻译】

孔子说:“人人都说他有智慧,但是他却被困住了,而无法逃脱。人人都说他有智慧,但是即使他选择温和,他也不会一个月。” ”。

【解释】

聪明被聪明所误解。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很聪明,但并不擅长,所以走极端,不知道何时停止,不走中间路线,常常陷入陷阱而不自知。

另一方面,我知道节制的好处,但我也知道选择节制作为生活行为原则的重要性。但争强好胜难满足,欲望难满足,结果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节制的初衷,偏离了节制。令孔子懊恼的是,他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无论是赌博、炒股、贪污、受贿,这不是普遍现象吗?

第7章:坚持住,不要放弃

【原来的】

子日:“回族(1)人选择平庸。如果他们得到好的东西,他们会记住它(2),他们不会失去它。”

[笔记]

(1)回: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2)牢记:一定要牢记在心。紧握拳头却不松开的面部表情表明你是真诚的。服务、穿着、穿上。莹,胸。

【翻译】

孔子说:“颜回是这样的人,他选择了中庸,即使得到了中庸的好处,也牢牢地记在心里,不曾放开。”

【解释】

这是为那些不能遵守上一章提到的节制的人准备的。

作为孔子的学生,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中庸之道也不例外。

一旦决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所做的,也是孔子《吾道一贯》(《中庸》)的风格。

第8章:剑可以做到,但找到中间立场很难。

【原来的】

孔子说:“天下各国可以平等(一),可以放弃荣誉和地位(二),可以赤裸裸地攻击(三),但是不可能有节制。” )。

[笔记]

(1)君:指平,指治理。 (2)爵、职称、俸禄:官俸。言:放弃。 (3)舞:步。

【翻译】

孔子说:“统治天下可以,放弃爵位可以,踩雪白刀可以,但是节制却不容易。”他说。

【解释】

孔子提倡并捍卫中庸之道。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容易理解的。孔子受到这种处境的启发,为了治理国家、平天下,他把自己逼入了比水火更艰难的境地。目的还是要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重视。

第9章什么是真正的实力?

【原来的】

子路问羌(1)。孔子说:“南方强盛吗?北方强盛吗?(2)宽厚施教,不赏赐不义之人。(3)南方强者为诸侯。(4)” (5)、死不倦(6)、北强者强,故君子和而无怨(8)、各国有其处事之道。形势(9),坚强就好!

[笔记]

(1)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 (2)抑制:选择性连词,意为“还”。还有代词,你。带有:疑问语气词。 (3)报应:报复。 (4)居所:地点。 (5) 躺在垫子上。它在这里用作动词。金:指铁质武器。皮革:指由皮革制成的盔甲和盾牌。 死而不累:就是死而不累。 (7)和而不动:性情温和,但不随波逐流。 (8)饶:看起来很坚强。 (9)不要改变你的志向。

【翻译】

子路问什么叫坚强。孔子说:“南方的力量如何?北方的力量如何?或者你认为它强大吗?以宽容和仁慈的精神来教育人们,不要报复那些对我无礼和不敬的人。” 。“说。这就是南方的力量,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死时枕着武器、盔甲和盾牌。这就是北方的实力。勇敢、进取的人就有这种力量。因此,有道德的人的真正力量是服从和不评判。当这个国家的政治和平时,你不会改变你的愿望。即使国家政局黯淡,你依然忠诚、不变。 ”

【解释】

子路鲁莽、勇敢、好斗,所以孔子告诉他:“人的体力强,精神也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强,而是精神强。”他说。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在:温柔而不动摇、柔软但坚强、坚定信念、宁死不改欲望和道德。

“三军能制将帅,百姓不能制志。”(《论语?先进》)这就是孔子所称赞的力量。

“只要原则正确,斩首不是问题,杀了夏明翰,就会出现继承者,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实力。”

想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和一心一意的理想主义。

然而,回到本章的《登徒子好色赋》,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仍然是“中而不偏”的金科玉律,这是儒家思想中最深刻的道德行为。

第10章:走正路,匿名,无悔

【原来的】

孔子说:“苏尹行为怪异(1),后人会描述它(2),但我不能这样做。君子遵循道路而半途而废,而我却不能这样做(3)。 (4)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第11 章)

[笔记]

(1) 元素:根据《论语?里仁》必须为“所”。隐:僻静的地方。奇:奇怪。 (2)说明:说明。 (3)不再:停止,停止。 (4) 见而知:被知道。好吧,请就这样吧。

【翻译】

孔子说:“他到偏僻的地方去寻找歪曲的真理,做出奇怪的事情来欺骗世界,窃取他的声誉。后人可能会写他或为他写传记。”但我绝对不会这样做。有些人是好的。”道德品格遵循节制的原则,但不能半途而废、继续下去。真正的君子会保持节制,即使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也不会后悔。那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解释】

那些为了出风头而走向极端,欺骗他人、窃取他人声誉的人,理应受到圣人的鄙视,因为他们根本不遵循中庸之道。

聪明人找到正确的道路却半途而废,这是不好的。

只有正确的路才是笔直的,并且沿着这条路走到底。这是圣人所欣赏和实行的。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就是圣人所欣赏的精神。 “以身作则,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看重的精神。

上述章节引用了孔子言论的各个方面,并重申了第一章中提出的“中和”(中庸)概念。推广黄金节制是整篇文章的第一部分。

第11章君子之道出现又消失

【原来的】

君子之道是花时间隐藏自己(1)。 (2)中这对夫妇的愚蠢程度与(3)中的知识相当,而且极端到连聪明人也可能不知道。婚姻不忠是可能的,但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是智者也无能为力。世界那么大,人还是有遗憾的。故君子之言大,则天下无能达之;君子之言小,则天下无能破之(4)。《论语?子罕》 云:“鸢飞天,鱼潜深渊(5)”,据说可以上下观察(6)。君子之道,始于婚姻(7),止于天地。 (第12章)

[笔记]

(1)价格:巨大。隐:微妙。 (2)夫妻:指普通男女。 (3)with:动词,参加。 (4)断:分手。 (5)风筝在野天飞,鱼潜入深渊:引自《中庸》。风筝,老鹰。暴力已经到来。 (6)查:呃,呃。 (7)始:开始。

【翻译】

君子之道是宽阔而细腻的。普通男女即使无知也能知道君子之道,而圣人也不能明白其最高深奥的境界。但最高境界能修行君子之道,即使不聪明,也有连圣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地球虽然很大,但仍然有人类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大”,就是大到不能容纳整个世界;君子说“小”,就是小到不能与世界分离开来。 《汉书》云:“风筝在天上飞,鱼潜在深水里,这就是上下有分明。”君子之道是从普通男女开始的。最高深的境界是全世界都知道的。

【解释】

本章从头开始,回到第一章来解开:“路不能片刻分开,但也不是该分开的路。”接下来的八章(13-20)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中心。

因为道是一刻也不能落下的,所以它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一切男女,甚至普通男女都不能知道、不能学习、不能实行的。

然而,认识它、实践它、进入它的高级境界,却是两码事。因此,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学者要想从事研究和创作实践,道就必须具有微妙而神秘的一面。

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道”成为一个广泛而细致、流行但不断发展的系统,最终是开放、兼容和发展的。

道如此,世间许多事亦如此。说到唱歌,卡拉OK谁都可以唱几句,但唱到歌手的水平又是另一回事了。

说到在电脑上打字,一个完全的业余爱好者坐下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打出一系列单词,但成为电脑专家则是另一回事了。说到国际象棋,全城都有人知道规则并且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

但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则是另一回事。

这样的例子还在继续。任何事情,一知半解和精通是有区别的,这也是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

第十二章路离人不远,路却离人不远。

【原来的】

子离:“道离人不远,随道而行,远者不能随道。”

《诗》云:“攻敌则不远(1)”持敌攻而看一眼(2)故敌不远。君子以治他人。

“忠诚和宽恕与真理相去甚远(3)。如果你不愿意对自己这样做,就不要对其他人这样做。”

“君子有四种法,丘不通。令子侍父,未成。请臣侍君,未成。兄侍兄。” ,但失败了。我的朋友只是先给,但我做不到。勇的美德是谨慎。 ”

[笔记]

(1)假的,假的,不远了:引自《诗经?大雅?旱麓》。假的,砍掉斧柄。 ke,斧柄。其次,这里的法是指斧柄的样式。 (2)看:眯着眼睛看。 (3)断路:离开道路。违反、离开。 (4)Yon:平均。 (5)胡:怎么样?楥楥(zao),忠诚、诚实。

【翻译】

孔子曰:“道不排斥人,行道而排斥人,则不能行道”。

” 《诗经》 说:“砍斧柄,砍斧柄。斧柄的图案就在你面前。拿斧柄,砍斧柄。我应该说没有任何反应。”虽然有区别,但是如果从侧面看的话,还是能发现很大的区别。 所以,君子只要能够改正错误、修行道,总会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国方法。 ”

“忠恕之人,不远于道。何谓忠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有四件事,而我作为孔子,连一件都做不到。子对父亲该做的事,我都做不到。那件事我做不到。”作为一个臣民,他可以为国王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但他不能做他作为弟弟应该做的事情。我必须践行平常的美德,小心平常的言语。他不敢鼓励自己去努力,即使有缺点。但他的言行一致,他的行动也是一致的。这样的君子,言行怎能不诚实、诚实呢? ”

【解释】

路不远的基本条件是离人不远。换句话说,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欢迎大家学习实践,社会主义金光大道欢迎大家走一样,它是一条欢迎大家走的路。反之,如果只让自己前进,把别人推离道路,那就是只让自己“革命”,让别人(阿Q)“革命”,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就跟一个不允许革命的假洋鬼子一样。那你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

弘扬道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它是普遍的,可以根据现实和不同人的不同具体情况,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指责别人的完美,而应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毕竟,世界上没有纯粹的金钱,没有人是完美的,有很多事情我们应该做,不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孔子等圣人不也是从四大方面严厉地批评自己吗?人们,更何况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怎么可能没有这些问题呢?或许是很深的吧。

但没关系。只要你忠诚和宽容,就没有什么比事实更离谱的了。毕竟,我们“要慎言行,行亦要慎言”,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原则。这是中庸之道。

第13章:走就位,保持安全。

【原来的】

君子按照自己的立场(1)行事,不希望偏离它。

富贵就是富贵,穷贱就是表现得穷贱。君子若不满足于自己,就不能进入(3)。

在上面的位置没有陵墓(4)可以往下走。底部位置没有支撑(5)上升。如果你自己改正而不问别人,你就不会被人讨厌。身处高位时不怨天,身处低谷时不怨别人。

故君子安逸而待命(七)(八),恶人冒险求吉。孔子说:“有的人射(9)像君子,有的人错过了右边的天鹅(10)而寻求它的身体。”

[笔记]

(一)对现状感到满意。嗯,正常。这里现在时的意思用作动词。 (2)我:指东方部落。狄:指西方部落。一般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3) 禁止侵入: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侵入。请进来,请进来。 (4)凛:欺凌。 (5)协助:攀登原指扶着某物攀爬,后也引申为借助有力的人的帮助而攀登。 (6) 尤:抱怨。 (7)居易:安居乐业,指安于现状而生活。简单又安全。 (8)待命(shi):等待命运。 (9)射:指射箭。 (10)征(gu):征、鄄均指箭矢,画在布上的称为征,画在皮上的称为鄄。

【翻译】

君子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地位,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去想有错。

当你在富裕的地方时,你做一个富有的人应该做的事;当你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时,你做一个穷人应该做的事。当您遇到麻烦时,可以远程完成您需要做的事情。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满足。

当你处于上位的时候,你不应该欺负处于下位的人;当你处于下位的时候,你不应该依附于处于上位的人。如果你纠正自己而不对别人严厉,人们就会停止抱怨。不怨天,也不怨人。

因此,君子安居乐业,以待命运,小人则铤而走险,去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的处世态度就像射箭一样,不是箭不正,而是射箭不好。”

【解释】

原地踏步,类似于《诗》中提到的“知止”,换句话说,就是遵守经常被引用的——职责。

这样保持一个人的正直就意味着积极适应和应对当前的情况。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季中说: “如果是冬瓜,就做西瓜。如果是冬瓜,就做苹果。冬瓜不用羡慕西瓜,西瓜也不用羡慕苹果,这样你才会过得更舒服。”欣赏自己的价值,就能积累并创造更多,自然会获得成功。

事实上,成功的追求和进步都是在正确地适应和处理当前形势后取得的。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感到迷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回到《诗经?豳风?伐柯》的解读》中给出的例子,一位教授偶然发现一个卖煎饼的人每月能赚1-2000元,利润非常可观。这比他教大学生赚的钱多得多,所以他决定这样做。我逃课去卖馅饼了。

这值得么?这是“不知所措”,不遵守义务。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却是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去还是不去”问题的真实写照。海洋。 “我们的现实充满了这样的例子:“如果你从这座山看那座山,它和其他任何山一样高。”

与“见此山之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损失是,对自己的地位不满足,总想登上顶峰,渴望升职,像智者一样“见此山之高”。山。”“另一种选择总是责备别人。说。这是根云先生的禅讲中的一句话:“大轴对于机器来说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螺钉被损坏,它就会松动并发生故障,并且它会损坏。”事实上,根云教授所讲的是什么这里说的正是“向同志学习”的精神。 Raiho”和“成为革命的螺丝钉”。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精神的深层含义。他们无法“各就各位”,安于现状,提高自身修养,而“安分守己”。他们心怀妄想,只知道羡慕,嫉妒别人,不择手段地出人头地,“铤而走险”,深陷无尽的阴谋和无尽的烦恼之中,就会失去本质。

任何抱有过高希望的人都会陷入困境。

所以,不假思索地问问自己,你应该做什么。 —— 这是关于在自己的立场上行事并保持自己的平静。

《诗经》 全文和注释2

第一章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读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第二章 无所不在的道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 【注释】 (1)齐(zha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en),况且。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掩:掩盖。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读解】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12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第三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 【注释】 (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2)材,资质,本性。(3)笃:厚,这里指厚待。(4)培:培育。(5)覆:倾覆,摧败。(6)“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 【译文】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读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中庸》全文及注释三 第一章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1)!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2)大哉!礼仪(3)三百,威仪(4)三千。待其人(5)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6),至道不凝焉(7)。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8),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9)。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10)。《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11)其此之谓与? 【注释】 (1)洋洋:盛大,浩翰无边。(2)优忧:充足有余,(3)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4)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5)其人:指圣人。(6)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7)凝聚,引申为成功。(8)问学:询问,学习。(9)倍:通”背”,背弃,背叛。(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读解】 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红又专”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方针,也不外乎是在这两方面之外加上“体育”一项。其性质内涵自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径却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两方面的修养,是不是就可以通行无阻地实现圣人之道了呢?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修养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实方面的条件。客观现实条件具备当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观现实条件不具备又应该怎样做呢?这就需要“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骄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至于“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则是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处置,一种适应。反过来说,也就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当然,说者容易做者难,看似平淡却艰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要协“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陆游更是直截了当地感叹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跋范文正公书》)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当然与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义表现”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切莫把它混为一谈。 第二章 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6)。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日:“吾说夏礼(7),杞不足征也(8)吾学殷吸礼(9),有宋存焉(10);吾学周礼(11),今用之,吾从周(12)。” 【注释】 (1)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的意思。(2)自专:独断专行。(3)反:通”返”,回复的意思。(4)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5)考文,考汀文字规范。(6)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7)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8)杞:国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个河南杞县。征,验证,(9)殷礼:殷朝的礼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10)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11)周礼:周朝的礼制。(12)以上这段孔子的话也散见于《论语?八佾恰》、《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读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发挥“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对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也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的意思。归根结底,其实还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问题。 此外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引孔子的话否定了那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人,这与一般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具有复古主义倾向的看法似乎有些冲突。其实,孔子所要复的礼,恰好是那种“今用之”的“周礼”,而不是“古之道”的“夏礼”和“殷札”。因为夏礼已不可考,而殷礼虽然还在它的后裔宋国那里残存着,但毕竟也已是过去的了。所以,从本章所引孔子的两段话来看,的确不能随随便便地给他扣上”拉历史倒车”的复古主义者帽子。 第三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 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蔫者(3),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4),建诸天地而不悖(5),质诸鬼神而无疑(6),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7)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8),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9),近之则不厌。 《诗》日:“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10)。”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11)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ang),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统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4)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5)建,立。(6)质:质询,询问,(7)俟:待。(8)道:通“导”,先导。(9)望:威望。(10)”《诗》曰”句: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射(yi),《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庶几(ji),几乎。夙(sU)夜:早晚,夙,早。(11)蚤:即“早”。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读解】 这一章承接“居上下骄”的意思而发挥。要求当政者身体力行,不仅要有好的德行修养,而且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使人听从,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要求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一样。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规划有多宏伟,做一两件实事,拿一点政绩出来给我们看看:你修的路在哪里?你建的房在哪里?你办的学校在哪里?市场是否繁荣?物价是否上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成为老百姓的公仆。 提高到理论上来说,这一章所强调的,依然是重实践的观点。“本诸身,征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这是主客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客观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观意图、见解、理论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与愿望。从而使自己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这里当然还是蕴含着儒者对伟大与崇高的向往和对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第四章 圣人的伟大之处 【原文】 仲尼祖述(1)尧舜,宪章(2)文武,上律天时,下袭(3)水土。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4),辟如四时之错行(5),如日月之代明(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2)宪章:遵从,效法。(3)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4)覆帱(dao):覆盖。(5)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6)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7)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读解】 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为孔子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这一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摸。 这就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圣人。    从《中庸》本身的结构来看,这也是从理论到实际了,从中庸之道方方面面的阐述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榜样上来。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五章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1)。”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2)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3)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5)。”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6)。”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7)。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8)。”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9)”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10)。”毛犹有(11),“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2)。”至矣! 【注释】 (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i),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2)暗然:隐藏不露。(3)的(di)然,鲜明,显著。(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6)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ge),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mi),没有,(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10)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11)伦:比。(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 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读解】 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毛”的境界。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境界。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 a9cb5f4a15a449899937bece59cd9a1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20795683&x-signature=EMhGqMIBIcC2rQXAdr8AyZ26Bw8%3D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