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上海艺术生态近两年的发展,令人惊讶的变化正在它的土壤中悄然发生:城市中涌现出新的业态,包括近两年发展相对成熟的商场里的艺术展览、商场与写字楼之间的公共艺术;近两年,以艺术激活街区更新、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艺术与经济联动)的项目层出不穷,像血管一样嵌入城市街区和公共空间。如今,艺术逐渐走出传统博物馆、美术馆的“白盒子”,开始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城市更新的进程中。
去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实,在此之前,上海近两年一直在践行社区美育或公共艺术拓展,从刘海粟美术馆的“苏社区”,到金朝八里等新艺术空间,再到“鲁迅公园艺术文化社区”等社区美术馆、社区文化站,以及普陀区万里公园连续三年推出的“万里观光”灯光艺术季等“艺术社区”的打造,都在不断拓展“公共艺术”的版图,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正是因为这些像“星星之火”一样的制度实践和生动案例,才使得“社区”和“社群”得以建立,成为驱动街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引擎,也让更多市民“用肉眼看到”文化艺术能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而不是像过去仅仅通过看展览来了解什么是艺术。
✦公共艺术项目“链接·通感”
上海之所以总是新鲜,是因为几乎每一季都会出现新的地标和新的话题。本季这座城市最火爆的一件事,莫过于被誉为“全球第二大”、仅次于纽约第五大道店的苹果静安店落户静安公园旁的下沉式广场。当然,这波话题源于苹果一贯的营销功力,所以我们看到了限量抢购、提前XX小时通宵排队等“熟悉”的标题。但与此同时,艺术圈也悄然做了一些事情,而且热度远没有那么高——一项名为“链接·通感”的公共艺术项目与新店开业同步启动,邀请了三位当代青年艺术家刘毅、石至莹、邱嘉参与其中。作品散布在苹果店周边的三个空间里,需要细心的观者才能发现。
说“找”并没有错。因为这个项目展览的海报地址只写了:静安寺广场A区、B区、C区。作为公共区域,作品并非传统雕塑摆放在室外空间引人注意。于是,找作品的范围就从附近的静安公园开始。从公园出来,看到苹果店,走到下沉广场,绕过旁边的通道,才找到第一位艺术家刘毅的展厅。第一次去,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找到另外两位艺术家。想着这个地方离我单位很近,改天中午再溜达过去找找。两天后又来了一次,费了好大劲才找到。
其实空间路径设计也很好理解:“地面——下沉广场——进入APPLE store一层——来到APPLE store地下一层——通过两侧环形通道离开”,而环形通道两侧则是另外两位艺术家石至莹、邱嘉的作品展厅。这片公共区域位于APPLE store通往地铁的通道空间。这个设计思路其实很有意思,可以观察到公众对于公共空间艺术品的敏感度,尤其是放置在繁忙通勤通道的展览空间。这是否起到了策展预设的作用?至少在策展人的构思中,“连接与通感”的意图就在于此。
静安寺广场也是上海人熟悉的旧式广场,原本只是一条通往地铁的通道,周围有一些小吃店、餐饮店。旁边的静安公园也是上海的老公园,街头艺人在入口广场几乎每天都会摆摊卖艺,驻足观看的人流十分密集。如今随着APPLE静安店的落成,这片下沉式广场也得到了改造升级,人们可以坐在楼梯上休息、聊天、喝咖啡,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这个空间也因此变得“开阔”了许多。
所以,在这样的公共空间、广场中嵌入当代艺术,是一个很奇妙的想法。你看,现在静安寺广场上都有阿拉比卡咖啡,为什么不能有艺术品呢?——当然,当代艺术可能永远是一个冷漠、独立的体系,绝大多数公众都敬而远之。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它是否“冷漠”,与艺术品本身无关,而是公众如何发现、感知它。这或许是当下公共艺术场域建设给予城市建设者、艺术家、艺术从业者的一个思考。
我对“链接·通感”项目的第一印象,来自于艺术家刘毅的展厅。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入口就很吸引人,路过时还能听到隐约的鸟鸣声(经过观察,不少路人确实是被门口的声音吸引过来的)。于是我就和艺术家聊起了这个项目的想法,得知他的展厅是他自己设计的,因为他也将空间设计视为创作的一部分。
刘毅说,他的创作是从手机绘画开始的。那么从虚拟的数字图像到真实的物理空间,如何设计观看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把展厅入口设计成一条黑暗的通道;通道两侧展墙中心线是两排手机屏幕,每部手机循环播放着标有时间的动画作品。这样的设计既是对作品展示环境的呼应,也是对他自身创作语境的回顾——展厅的开始,也是一切的开始,一切都源于手机。
走出通道后,是被台阶分割开来的自然空间。此时,墙纸变色,更多明亮而有生命力的东西开始出现。除了一扇似乎永远打不开的“门”,还有一块窗帘;当观众掀开窗帘往里面看时,发现原本以为会很有趣的东西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有灯光——这个房间里投射的作品是一束聚光灯,以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旋转着……
可以说,整个展厅都在诠释刘毅的公共艺术理念:绘画、影像、声音、墙绘、装置……多媒体的创作方式、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体现了他一贯践行的公共艺术的多媒体性。其中的用心之一,是墙纸的颜色是特意为配合作品而制作的。都说色彩是心情的晴雨表,视觉上也的确如此。刘毅也欢迎大家参与叙事的共建,比如《鸟鸣电台》就是一个参与性的作品,延展范围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由此想到他为万里公园策划的《万里观光》灯光艺术季,强调社区艺术不只是视觉作品,而应该是柔软介入社区、链接社区与公众的“纽带”。
石至莹和邱嘉的空间更多体现的是策展人的思考——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新的空间中会如何回应?这也是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得到公众的反馈。有趣的是,当我从邱嘉的展厅内部望出去时,匆匆而过的人们和空间中安静而专属的氛围形成了平行的空间。
这或许也和两位艺术家作品的气质有关。视觉的审美略显疏离,内心却是一颗燃烧的心;这燃烧点燃了对古老文明回响的追寻和对黑暗中微光的追求;在轻松的同时,将审美效果通过作品输出。他们也注重精神表达与技法/材料的关联。是的,就像《微物之神》——每一棵草,每一块砖石,微光与尘埃,以及每天的日升月落,城市的花园,店铺里的人群,居民区里的小动物……
什么是公共艺术?过去我们常常谈论空间尺度、场域关系,或公民意识,却忽略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体现在“小事”中,比如一声鸟鸣、一杯茶、一亩园地。它们既是日常生活的平凡与纯真,也蕴含着戏剧的种子。而“人”才是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关键。
希望这个话题未来能有更多的讨论和实践空间。
© 本文版权归Ccism所有。
经世传承电摄专业的“全新转型”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摄制方向)
电子照相专业的“新转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媒体拍摄方向)前身是中国传媒大学第一批设立的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本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双一流”学科资源、国际化学术与实践平台。
在新媒体和教育环境下,本专业继承“电子摄影”专业的深厚积淀,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新闻人才。媒体集成环境。
毕业生主要在中央及省级广播电视媒体、新闻宣传机构、视听媒体机构、互联网信息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新媒体出版机构等从事新闻摄影、纪录片拍摄、全媒体编辑等工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和视听节目制作工作,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十多年来,该专业培养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校友。
六十多年
知名校友辈出
1974级电子照相
王继炎
原凤凰卫视常务副台长、中文台总监,现任凤凰卫视研究院执行董事、院长
1977级电子照相
钟大年
曾任香港凤凰卫视节目副总裁、资讯频道总监;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
1979级电子照相
袁正明
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2级电子照相
陈晓庆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总导演
1983级电子照相
李若
NBC第一位全职华人记者
首位获得艾美奖的华人
继承过去,开拓未来
坚守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它在这里,
我们守护道德,敬畏生命
我们的脚脚踏实地,心却远在天边
赶紧跟川川来吧,
看看“全媒体摄影”专业的无限可能!
——我们捕捉光与影,定格那一刻——
,
△2016年广电(电视摄影)导演黄浩文《水前童话》入围戛纳短片展映
△2016级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指导)赵同欢、黄浩文执导的作品《何夕》入围戛纳短片展映
△2017级广播电视专业(电视摄影方向)方逸伦执导的作品《课堂》入围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角
△2017年广播电视研究(电视摄影)导演马凤池作品《花》入围第50届芬兰坦佩雷国际短片节Boom Camp
—我们学以致用,走得更远 —
△“纪念半夏”全国大学生北京(国际)大学生形象展
△电视学院师生“上天入海”形象创作实践
——不忘初心,牢记来自哪里——
△师生在中国驻前南斯拉夫使馆旧址前默哀
▽学生在塞尔维亚举办“影像·中国”摄影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同呼吸、同命运
2020届“云端”毕业典礼
立德育人
师资力量雄厚
高晓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
党委副**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教学名师、全国3月8日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带队荣获“全国优秀教学团队”。 2018-2022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媒体融合传播实践》课程荣获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教学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的实践》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发起并推动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
秦玉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广播电视百强理论人才、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媒介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教育部智能媒体融合司.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和电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
孙振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CILECT(国际影视教育联盟)成员学校代表荣获北京市青少年教学名师奖、国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大赛一等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和评比教师奖。 全国新闻传播学十大最受欢迎教授称号由网络评选产生。 创作的作品曾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星光奖、骏马奖、彩虹奖等。
郭彦民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教授的《摄影构图》课程荣获中国传媒大学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 主讲的《电视摄影构图》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 其教授的MOOC《摄影艺术创作》被评为首批国家一流在线课程之一; 专着《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摄影、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科学、广播电视艺术。
陈刚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在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特技、动画和故事片摄影。 参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创办及拍摄。 曾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纪录片创作、影视人类学。
孟群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1989年,在日本朝日电视台学习半年。 曾访问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担任访问学者一年。 研究方向包括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数字技术与艺术、新媒体技术应用、视听新媒体节目制作与传播等研究。
陈新刚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电视摄影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与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 现任中宣部新闻局外聘专家、广播电视教育协会会员、中国代表,CSSCI核心刊物《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编委。
于然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国际影视教育联合会代表、戛纳电影节短片展映单位、Cinefoundation单位推评委、洛杉矶短片节中国评委、国际影视教育联合会奖、匈牙利“欧亚电影节”、塞尔维亚“一带一路”和路”青年影像节、韩国“DINFAC”大学生电影节等奖项评委。
锋锐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电视摄影系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执导的纪录片《走进和田》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执导的纪录片《应生》荣获第四届“光影编年史-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和第十一届最佳新人奖年度中国独立影像展。 十大纪录片。 担任第八届至第十届《纪念半夏》北京国际学生影像展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学生单元终评委。
招生简章
#注册
15人
#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2月2日至15日。
#考试时间
初试时间为2021年1月2日9:30-11:10。考生可于2021年1月4日至6日登录中国传媒大学特殊注册考试管理系统查询初试成绩。 初审合格的考生,可以办理复试手续。 复试时间为2021年1月8日至10日。
#注册链接
#考试内容
1.自我介绍一下。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报考我校及本专业的理由、个人理想、个人优缺点、专业能力的优缺点等(限时3分钟)
2. 介绍一下你的学校和班级。 (限时1分钟)
3. 根据你高中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你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限时1分钟)
问一个问题
问题
回答
答案
这是新专业吗?
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拍摄方向)是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方向)在新媒体和教育环境下的“升级”。 2021年参加我校艺术专业考试,在普通高校高考中提前批次录取。
这个专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广播电视媒体、新闻宣传机构、视听媒体机构、互联网信息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新媒体出版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及视听节目制作工作。 未来,媒体形式将丰富多样,将有无限可能!
报考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拍摄方向)需要提前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吗?
不必要。
报考中国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拍摄方向)艺术专业考试,是否需要取得各省组织的艺术“省统考”和“省联考”?
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为准。 该专业没有其他要求。 参见《2021年艺术类本科专业与省统考学科类别对比关系》
主要专业课程有哪些?
主要课程有“视听传播概论、电视图像语言、新闻摄影、全媒体摄影、纪录片创作、综合新闻报道、新媒体概论、视听创作、电视节目策划”等。
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拍摄)考试科目有哪些?
我们的考试科目以“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招生网”发布的公告为准~在此提醒各位考生不要轻信错误信息~
入学后可以参加“英语实验班”、“暑期海外研修班”等特色项目吗?
您可以通过选拔参与。
脚踏实地,心向星空
良师益友,在你身边
行动胜于兴奋,赶快报名吧!
让我们和川川一起“拿着镜子去天涯海角”吧!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来源|中川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沉浩文
编辑|尚欣颖
编辑|王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