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一种思考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经验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重要途径。为了办好一堂公开课,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10点。
1、了解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清晰。
课程目标是我们教育的指南针,是专家和上级部门制定本领域的主要依据。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努力工作,鼓励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与协作等,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些教师的设计只教不实践,或者只进行机械训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充分理解和迁移知识,变得无法应用。为了改变这一点,需要在上公开课前仔细阅读《课程改革纲要》,特别关注日常课程中不符合标准的部分,改变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教学方式等。需要思考。这将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知识,理解要点,克服困难,最终应用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注重学业形势分析,营造良好环境。
由于目前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的划分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课程进度的差异,学生可能会学习某些科目而无法学习其他科目,并且根据学生的素质,课程难度可能过高或不足。你需要注意这一切。还需要关注教育和学习环境,包括教学体系。学生的练习软件必须提前安装,如果复杂的话可能需要安装服务器等软件。
3、注重衔接环节和应用模式。
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些老师的教学知识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可能会学,也可能不会。另外,有的教师教学知识点松散、不紧凑,学不学无所谓。如果我们有合适的教学模式,就能科学地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启发式教学是:提出思考回答问题实践评价,系统化教学是:过程是教导理解坚持应用确认。分享与修改转移与应用。这些链接可以更好地连接教育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逻辑性很强,更容易让老师和学生理解和记忆。
4.利用信息技术完善你的剧本。
为了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要利用好屏幕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清晰、准确地传达知识点,适应教学,使学生随着屏幕接受和理解知识,需要生动、丰富地呈现。例如,利用动画效果动态展示教育内容,利用大文字、不同颜色、音频提醒等突出重要知识点。同时,注意简洁的表达和标准的文本格式,例如首行双空格、适当的行距、不要混合中西标点符号。请特别小心,不要因不断滚动鼠标而遮挡学生的视线。
5.注意问题的引入和精彩的场景设计。
有趣的任务和紧张的开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让他们参与教学内容。要成功做到这一点,你可以从文本知识入手,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造相关的任务和场景,比如从例子中引出问题,引入学习,通过经验引入等。
6.明确你的练习目标,注意你的教学策略。
一些课堂练习,例如总体问题,设计相当模糊,要求学生花时间打字和设计界面,而不是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我认为更好的处理策略包括1)只要求学生完成本课知识部分的半成品策略,2)填空、选择、判断等客观题形式。通过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关键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轻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面对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练习是重要方法。不过,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针对性。
7、加强情感沟通,注重引导互动。
有的课,课文写得很好,但课后,学生反映根本听不懂;有的课,他们很积极,但课后,他们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这种现象是教育实践处理不当的表现。一个好的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师生对话包括思考、师生教学启发、口头问答、操作练习等。根据学生的情况,讲座与实验的比例以3:5或1:1为宜。师生之间合理的对话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8、持续指导,注重成绩评价。
课堂练习是评估课程的最佳方式。教学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实践性。本节课的练习可以为下节课打下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成果。如果你每节课只学一次,你将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重做下一课,而且你记忆信息的能力也不会发展。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家庭作业复习,分享你的成功并学习彼此的长处。
9、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规范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不良口头禅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公开课上经常听到“没关系”、“算了”、“快点吧”等经典口语表达,很容易让学生养成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因此,要克服自己的一些不好的口头禅,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并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来提高。
10. 在合理指导下继续进行并遵循顺序指导。
课堂强调实践教学,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做。当然,在练习中使用合理的语言将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步骤和方法。重要提醒可以在以下时间出现:对重要步骤进行指导,让学生边听边做。 为防止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及时提醒学生可能犯错误的重要知识点。
另外,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魅力和感召力,是办好公开课的必备要素。同时,在语言方面,要尽力克服方言,保持适度的语速,态度自然大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